融通课堂内外,优化课程实施 --- 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融通课堂内外,优化课程实施
--- 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于《教育科学论坛》)
内容摘要: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时代背景下,以课程价值诉求和课堂提质追求的统一为目标,积极投身课改浪潮,在课程创建上实施文化统领,在课程设置上优化整体结构,从"德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艺术与审美、科学与创新"四大课程领域整体设计,优化结构,整体融通,构建了以“树德”“立学”“砺行”“慧创”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新样态和课堂新样态,不断走向课改深处。
主题词:课堂融通 优化课程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时代背景下,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课改浪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探索高品质的课程融通和校本化的课堂变革。以课程文化统领课程建设,确立了“德行天下 智创未来”的核心办学理念,在课程价值取向上立德树人,在课程设置上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实施上创新实施策略,在课程效能上关注未来发展。从而创生了适应生本、师本和校本的“行创”课程体系,构建了以“树德”“立学”“砺行”“慧创”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新样态和课堂新样态。以课程价值诉求和课堂提质追求的统一为目标,德外小学不断走向课改深处,跨入了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育和质量全面提升的教育新时代。
一、在课程创建上实施文化统领
(一)办学理念新内生
学校基于“开智启能 习礼尚美”“生命和谐 主动发展”原有办学理念的传承和发展,在“体验教育”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德行天下 智创未来”办学新理念。主张着眼孩子“未来”与“世界”的方向,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以“行”作为实施路径,以“创”作为实施目标,大力实施“行创”教育,培养德高行远,创造未来的德外少年。让每个孩子愉悦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面对生活。
(二)核心素养再具化
“德行天下,智创未来”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四个维度:行创之德---仁爱 合作 担当 ;行创之智---博学 思辨 智慧;行创之行---健美 自省 开放;行创之创---质疑 探索 创新。
学校通过“德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艺术与审美、科学与创造”学习领域,构建“新样态”学校“行创”课程体系。以经典浸润生命,以体验唤醒潜能,以知识通达智慧,以思维畅达能力,促使学生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责任与担当、博学与思辨、实践与创新各方面自主和谐发展,让学生“立德、力学、励行、慧创”,为孩子未来发展奠基。
二、在课程设置上优化整体结构
为了引领孩子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学校构建了“行创”课程体系,从"德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艺术与审美、科学与创新"四大课程领域整体设计,构建起“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四维课程(详见附表: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行创课程体系图表)
(一)基础性课程
即国家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课程。在开足开齐开好的基础上,实行规范化管理,落实制度保障,依托学校资源优势,进行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
(二)拓展性课程
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包含三类:一是“学科+”,即学科内整合,也就是对原有学科的内容打破原有的线性编排,进行学科内的整合,即基于任务单、问题单的整合。如语文学科的“主题阅读”教学。二是“学科+学科”,即进行学科与学科之间跨学科整合,如“科学+美术”、STEAM课程。三是“学科+非学科”,即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的整合,如语文的识字写字与书法课、字理分析、中华诗坛等有效整合。
(三)选择性课程
是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开设的课程(含必修与选修),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如钢琴、舞蹈、诗社、书法等。必修课程是基于学校社团需要,选择具有艺术潜质的学生,定时定量训练,如合唱、乐队等。
(四)综合性课程
构建以“感受生活世界,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群。在课程设置中,按时间轴,分设三个大类:一是以人文经典为主题的“我们的世界”人文艺术实践课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以小学生与生活关系为主题的“我们的生活”主题实践体验课程,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主动发展;三是以“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科技创新与未来职业发展综合实践课程,为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帮助。
三、在课程建设中拓展创生路径
(一)以环境课程为抓手打造美丽校园
课程建设,环境先行。学校以美丽校园为抓手,构建“一园两馆三中心”的教育空间。“一园”,即以“云校卫”综合管理平台为基础的智慧校园;“两馆”,即以学校现有的天文馆、科技馆为基础的梦想馆和探索馆,包括STEAM室、3D打印室等;“三中心”,即艺术中心、文化中心和体验中心,建设满足各种艺术特长学习的专业室,具有现代设施的班级教室和各种主题体验区,如创客区、涂鸦区、生活体验区等。
(二)以课程再造为抓手构建智慧教育
学校依托学科特色和丰富的资源对课程进行再造。如:在识字教学中开展“魔法识字”,解决学生因识字带来的阅读障碍;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主题阅读”,解决因单篇文本教学带来的知识局限性和知识量的积累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开展“随课微写”,解决阅读和写作脱节的困惑;在数学教学中,开展“超脑麦斯”玩数学,探索STEAM课程,以“放手探索,引领感悟”的教学行动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在外语教学中,构建“三悦”外语课堂,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悦学”欲望,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悦思”品质,通过文化渗透拓展学生的国际理解,“纳悦”多元文化;在科学教学中,尽可能让最新的科技成果进入到学生的学习材料之中,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建模思维,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开展走班制教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技能训练的需要。
(三)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行创课堂”
学校进一步明确着力点,找准改革方向,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评价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行创课堂”。实现教学方向、教学目标、师生课堂地位、教学关系和教学价值的根本改变。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科学、灵活地驾驭课堂,充分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人文课程课堂上,教师适当增加一些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逆向递推等逻辑思维,在科学课程课堂上,教师适当增加一些想象思维、直觉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等形象思维,课堂生成了无限的创造力。
(四)以实践探究为抓手落实研学体验
学校以年级为单位构建了“智萌、智趣、智思、智敏、智慧、智创”系列主题体验课程。让学生在零距离的体验中,实现与环境间连续不断的激活、唤醒、运用与转化。在亲近自然中感悟自然之真,在走进他人中感受人性之善,在深入文化中体会文化之美,唤醒学生生命自我发展的潜能。如《春田花花》《panda大冒险》《致敬英雄》《昨天今天与明天》《创造中的远古与未来》等。
(五)以父母课堂为抓手实现家校共育
“行创”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探求有效的共育途径,最大化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家校共育的局面。学校开设家长社团课堂的实践,把家长请进课堂,利用家长自身特长、行业优势,为孩子们带来别样的课程资源。如请医务工作者进行生命健康教育,请司法工作者宣讲法律知识,请科技达人进行现代科技创客指导等。在家校共育中,让学生扩大知识视野,萌发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向往。
四、在课程实施中落实保障机制
一是落实组织保障。学校在建立领导小组进行课程宏观规划的同时,还专门成立了“课程研发”“教师发展”“学生发展”“项目管理”“信息管理”“艺术管理”等六个中心,进行课程开发、师资培训、项目管理、组织实施、科学评价、效果反馈、成果总结、经验推广等。
二是落实平台保障。一方面学校成立了七个名师工作室:彭茂旗字理识字名师工作室、葛荣弟体验•创意作文名师工作室、陈刚主题阅读名师工作室、黄伯军归元•数学名师工作室、龙礼江“三悦”外语名师工作室、肖艳艺术名师工作室、陈如春班主任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的目的,培养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教师。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为教师搭建发展提升的平台,建立学科“工作坊”,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保障,增强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感。
三是落实激励保障。聚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一直把课程开发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起了“行创”课程实施的奖励办法。让教师在培训、学习、实践中不断推动课程发展,从中也逐步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五、在课程效能上关注学生未来发展
(一)课程标准校本化
国家的课程标准校本化,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系。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情差异,将学习目标分解为若干阶梯型进阶小目标,助力学生逐渐达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标准。如:外语学科就建立了校本化的英语口语考级体系,确保小学六年下来,学生的词汇量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二级水平,部分优秀的学生可达到三级水平。
(二)教学问题课题化
为了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方案,落实“未来+”人才培养的基本构想。学校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建立了四级课题管理体系,全体教师、所有学科组都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实施。
(三)实践活动课程化
学校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都体现课程化的思维,为核心素养的落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研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就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价值的引领需要,规划了不同学段不同的研学主题和实施方案,构建了六年一体的研修课程体系。
年段 目标 | 课程目标 | 研学规划 | |
研学主题 | 研学内容 | ||
亲近自然(低段) | 1.亲近大自然、观察自然现象,体验生命的奥秘。 2.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大自然相处,养成一定的集体生活规范意识和行为习惯。 | 亲近大自然,寻找春天 | 《春田花花》 《香宝宝踏青记》 |
与动物交朋友,了解动物习性 | 《你好,海洋宝贝》 《panda大冒险》 | ||
感悟生命(中段) | 3.认识自我的优缺点,尊重彼此的差异,培养自信与自尊。 4.感悟责任与义务,拜祭先烈,崇尚英雄。 | 瞻仰英雄缅怀先烈,向英雄致敬 | 《致敬英雄》 《生命赞歌》 |
观礼地球及生命的演变 | 《创造中的远古与未来》 | ||
热爱生活(高段) | 5.深度体验人与环境共生共存的关系,主动关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感悟自我存在的价值。 6.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科技的神奇,培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探索精神。 | 走进军事拓展营地,接受军事化生活训练,锻炼自理能力;走进生存训练基地,接受野外生存训练 |
《小雏鹰成长记》 《狐巴巴星球历险记》
|
体验古蜀文化;走近水利工程,感悟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 《对话古蜀文明》 《解读生命密码》 |
(四)课堂教学个性化
以优秀课例的打磨为路径,大力开展个性化的教学研讨活动。依托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三大策略引领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展示,促进各学科课堂教学个性张扬,风格百花争艳。
情智共生的语文课堂,充分唤醒了孩子的语言发展潜能,激活了孩子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丰盈着孩子的生命,构成了美好的教学风景。数学课上,老师通过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真正让孩子们领会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走进英语和生命课堂,情境创设,图片、视频和角色扮演、故事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真实的语言交流和丰富的实践体验不断丰富着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科学课上,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设计出有效、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神秘的科学探索之旅。有趣的实验操作和真实的探究方式,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学生在课堂中真实探究、有趣发现、科学表达,充分的动手与思考,让科学不再神秘和高远。
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的融合和课堂的优化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让学生赢得未来的生命素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以行创之教,育德高行远、智多行创之人“是学校的使命。学校将依托“行创”课程体系,打破教育时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现智慧创新。让每个孩子“树德”“立学”“砺行”“慧创”,为他们未来的多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董涛 彭茂旗 龙礼江 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参考文献】
[1] 陈兴中.课改回顾、反思与深化前瞻[J]教育科学论坛,2018,(08)
[2] 邱刚田,刘光文.课程建设:课改深化的区域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8,(08)
[3] 柯兴,罗国林,何显春.改革,让区域教育更具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2018,(08)
附: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行创”课程体系
办学理念 | 德行天下智创未来 | |||||||||
培养目标 | 培养德高行远,创造未来的德外少年。 | |||||||||
核心素养 | 德:仁爱 合作 担当 智:博学 思辨 智慧 行:健美 自省 开放 创:质疑 探索 创新 | |||||||||
课程领域 | 德育与健康 语言与人文 艺术与审美 科学与创新 | |||||||||
基础课程 | 道德与法制 | 体育与健康 | 语文 | 书法 | 外语 | 美术 | 音乐 | 数学 | 科学 | 信息技术 |
拓展课程 | 童谣声声伴我长 亲子体验活动 德孝文化(中国德孝城) 孔孟之道(德阳文庙) 中华传统礼义 | 自编操 形体训练 大课间活动 | 中文经典诵读 魔法识字 体验作文 主题阅读 | 字理与书法
| 西文经典 趣味日语 西方礼仪 | 德阳石刻 | 川剧 葫芦丝 | 超脑麦斯基础课 数学思维在线 | 科学小探究 科学小制作 科学小发明 | |
选择课程 | 足球 篮球 网球 武术 羽毛球 乒乓球 跆拳道 轮滑 国际象棋 围棋 排球 | 国学讲坛 初心诗社 小主持人 | 硬笔书法 软笔书法 | 外语剧社 英语童谣 国际研学 | 国画 陶艺 年画 剪纸 沙画 创意手工 | 中国舞 拉丁舞 街舞 钢琴 小提琴 吉他 声乐
| 超脑麦斯拓展课 | 创意发明 魔法科学 未来世界 | 少儿编程 3D打印 机器人 | |
综合课程 | 主题课程:读书节外语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 | |||||||||
“感受生活世界·共创美好未来”综合课程:STEAM课程-“我们的生活”环境课程-“我们的世界”科创课程-“我们的未来” | ||||||||||
研学课程:德行天下快乐假期:智创未来 |